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

「想蘊」使「受蘊」更有滋味,而輪迴不已

主講者 :  Sayalai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Daw Carudassini
口譯者 : 曾國興
整理者 : 釋善揚

廣義而言,佛談論12處、18界、12緣起法等不同的說明,是為了讓眾生厭倦輪迴。了解非常、樂、我、淨,故以不同的法來說明。

受是不斷地享受於輪迴,所以眾生無法脫離輪迴原因即受是貪愛的因。十二緣起法裡,是,因為眾生有貪愛而無法脫離輪迴。要生起貪愛,是由受造成的。所以假如眾生不樂於輪迴,不想生起貪愛,需斷除受。受是來享受輪迴,如我們進食,想要吃好的飯,菜色必須要好,同樣受有在感受。但是在感受的過程中,要感受特別有味道,需有「想蘊」紀錄配合,有想配合時,在感受時,它特別有味道。經典裡有個故事:

有一群商人,晚上行經一個村莊,因為一整天尚未食用食物,所以請村民提供他們食物。因為沒有燈光,他們喝湯時,喝到一絲一絲的,他們以為是冬粉或米粉。因為很好吃,所以特別留下一碗,預備明天食用。但天亮後,發現一絲一絲竟是蚯蚓他們一看,恍然大悟,覺得很噁心。所以當初他們認為是米粉或冬粉是,透過自己的紀錄,來認為這一道菜很好吃。實際感受是由受感受的,但是要特別有味道,需有作記錄的作用因為有過去的記錄之作用,受才特別有味道。同樣地,享受輪迴時,想也加以記錄去輔助這些受,受在享受輪迴時才變得比較有味道,而不想脫離於輪迴。所以想是有紀錄的意思,它記錄這是好的,自己的認知是好的,同樣感受也覺得好。同樣地自己的認知是不好的,紀錄是不好的,實際在感受時也會覺得不好受。(註價值觀或認知影響感受,而價值觀受過去的經驗影響。)

所以佛講五蘊,特別將「受」、「想」單獨分開來講,是有道理的,因為受是去感受,想是去紀錄,由想強化紀錄,感受就有不同感受了。所以在輪迴之苦裡面,受跟想是非常重要的,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
因為受會享樂於輪迴,透過想的加強,它更加有味道。想是一種紀錄,在記錄當中,認為它是好的,當感受時,受到想的影響就是樂受。當想的紀錄是不好的,在感受時,就是苦受了。如狗對糞便是感受是好的,因為狗的想,紀錄對糞便是好的。由於記錄是好的,當牠享受時覺得津津有味。所以由於想,感受就不同。而對於人類而言,在記錄、認知上,糞便是噁心的,看到這種現象都是一種苦受、不好的感受。

五蘊的比喻
一、色蘊:就像裝飯、裝菜的容器及碗筷。色蘊就是容器。
二、受蘊:如白飯。
三、想蘊:如菜餚。
四、行蘊:就像廚師,因為它可以造作,而廚師可以變出種種菜色。
五、識蘊:就像食用食物的人,所以把識蘊擺在最後一個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